笔尖上的行者
—记吉林市青年书法家刘东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粹和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血脉和人文精神,刘东,就是这块瑰宝的坚守者,他自幼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三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用书法诠释着中华文化的魅力,三十年来的坚持,不但让他获得了业界人士的认可和赞誉,也成就了他的书法梦想。
刘东,男,76年出生,八岁起,便开始学习书法,临摹各种名人字帖,痴迷文字的艺术之中。这一练就是三十年,从未间断。2002年,得益于书法论坛的盛行,默默习字近二十年的刘东初得学习交流机会,书法大家云集的论坛里,他于众家所长中寻书法之缘,于切磋交流中崭露头角。所谓自学成才甚少见,刘东也曾茫然难觅归处,正当2002年在书法论坛中小有名气时,他于交际中发展,也于交际中迷失,一度忘记源于传统的书法艺术并不适合互联网上一时兴起的流行之风。停滞不前的刘东开始感到苦恼、困惑。正当刘东遇书法瓶颈期时,得书法名家叶天废垂青,叶老常用《文心雕龙》“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来解释书法之美,他说,书法的美要用心、用情去感悟。叶老对书法艺术的辩证哲学正是刘东渴望而遥不可及泉涌之源,这一股清泉注入,两年间书艺突飞猛进,自此,心中泰然,自有一种“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的笃定与傲骨。
刘东现为吉林省一级书法师,《书法报》特约记者,《书法网》吉林地区负责人。多重的书法界身份让他有了更多的书法家眼光。在书法研习上,刘东博采众长、注重创新。“搞艺术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悟性和灵性,走进去又要走出来。”对于艺术的创新,刘东感悟尤深。他汲取柳公权《玄秘塔》内敛外拓的结字、四面周到的运笔;颜真卿《勤礼碑》沉着内涵的笔力,宽博的结体;米芾书法的八面出锋、正欹相依、顾盼生姿;王羲之《兰亭》雄秀之气、变化的笔法。自学书法难的是如何自成一体,刘东始终向往轻松娴静,悠然淡雅,狂而不乱,妍而不俗,骄而不媚的文人书法,也一直在这个方向上努力着。熟悉刘东的朋友都知道,为了耕好书法这一方田地,刘东广泛涉猎,乐此不疲,大量学习与书法关联的知识,如诗词、哲学、美学、诗歌等,以增强自己的文学底蕴。在书法理念上,刘东尤为尊崇“自然为本,万物为师”的理念,多年来,刘东的书法以颜为宗,动中寓静,不迈不张,温文雅致,淡泊怀远。用笔沉实,结字严谨。章法上抱朴守拙,偶有新意,也不会离经叛道。他注重墨色以及相同点画相近偏旁的变化处理,使之稳而不呆、灵而不散。他的书法作品中,有一种恣意忘情的挥洒,却又有意至而藏的含蕴,像一中年儒士临涛迎风,仰天狂饮,却不至醉,形成了自己严谨、凝重的艺术风貌。
中国书法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由文字演变而成的艺术,源远流长,光耀千古,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髓,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近年来,刘东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入选并获奖。他的作品曾在XXX大赛获书法金奖,在XXX大赛获书法金奖等。此外,他的书法作品还被收入《XXX》等辞书中。多幅作品被港澳台地区以及书法爱好者收藏。谈到对书法的喜爱,刘东说,以前对什么艺术都想尝试一下,后来,心慢慢沉淀下来,发现只有书法这门艺术,才能在一笔一笔的勾勒中通达神韵,彰显人生魅力。“如今,书法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练练字,身心非常舒畅,一天的时间犹如白驹过隙。欣赏着自己的作品,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心中自会流露出一种喜悦、一种幸福。”
这就是刘东,吉林市书坛中那奋勇前行的行者。